南京以行刑衔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再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发布日期:2025-05-20 阅读:10次
近年来,南京市通过推行行刑衔接“三共三同”工作模式,有效整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力量,成功破解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出的团伙化、网络化、隐蔽化、高智商化等难题,实现了行政、司法双轨保护机制的无缝衔接,取得显著成效。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三共三同’工作模式,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享同查 互通线索破解“发现难”
为有效解决行政案件与司法案件在线索获取、研判等方面不尽一致的问题,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与公安、检察机关会商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构建了行政与司法机关前期线索共享、检察机关监督保障衔接的工作模式。对于行政机关掌握的线索极有可能涉刑的,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开展初步摸排,发现达到刑事立案条件的立即报经检察机关批准后启动侦察程序,及时有效地惩治犯罪行为。如经刑事侦察后达不到提起公诉标准,最终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确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则反向衔接到对应的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置形成闭环。
2024年初,南京市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处理园区维权分中心线索时,发现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前员工戴某涉嫌盗取公司21型号3D模型图纸并转发给外部人员。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研判认为该案件可能涉及刑事犯罪,于是立即将案件及相关证据材料移交至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最终,因该案不具备刑事案件立案条件,江宁分局又将案件反向移送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转为行政方式处理。
“这种立案前共享线索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日常受理投诉的优势,第一时间提供可能涉刑的线索,为合作查办大案要案提供了有力支持。双向移送也体现出行刑衔接机制的流畅和紧密配合。”南京市公安局相关办案人员表示。
共诉同治 双向指导破解“维权难”
为帮助企业解决“维权难”问题,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通过组织召开知识产权保护行刑衔接联席会议,开展线索共享、企业共访工作,发挥基层站点作用,及时了解企业维权困难,共同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南京行狐集团旗下“妖精的口袋ELF SACK”系列服饰自2022年以来频遭侵权。初期,侵权方假冒品牌服饰,后新的侵权方仅抄袭服饰款式,并在电商平台用类似名称低价售卖仿冒服饰。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了解情况后,会同市公安局食药环支队会商研究,指导公司对服装上印有的自主设计图案进行图案著作权登记确权,并通过调取电商平台销售数据、物流公司送货信息以及支付记录,成功锁定广州的两个犯罪团伙,抓捕行动缴获侵权成衣1万余件、制假设备11台,案值高达2000余万元。
“通过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共同指导,我们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对维权有了更清晰的策略。这次案件的成功破获,让我们对市场环境的改善充满信心。”南京行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事同商 统一标准破解“认定难”
知识产权案件行刑衔接工作中,由于不同部门要求、工作程序和关注视角不同,同一组证据可能在不同单位得出不同结论。
为了优化该项工作,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牵头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达成协作,不定期研讨以往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疑难案例,并分享给市区两级行政和司法人员,统一行刑衔接案件办理思路。同时,该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库的作用,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侦办知识产权类刑事案件提供有效支撑。此外,该局还利用知识产权法庭民事、行政、刑事三审合一的优势,组织行政和司法部门对以往争议点、模糊点进行充分讨论分析,统一认识和裁量标准。
2024年3月,南京市栖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日常监管中敏锐察觉到某矿山工地涉及某跨国企业商标侵权,且可能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于是迅速将线索移交至南京市公安局。南京市公安局食药环支队会同栖霞公安分局立案侦查,一举捣毁假冒犯罪团伙,现场查扣大量假冒工程机械配件和商标标识,涉案金额高达6700万余元,该案已被公安部挂牌督办。
通过“三共三同”机制,南京市将行政执法的“广度”与刑事司法的“深度”深度融合,形成高效精准打击违法犯罪合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部门协同、区域联动,助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也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贡献更多‘南京智慧’。”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